以每年十万两岁币,就想让清军退出山海关,弘光政权真是异想天开
南明弘光政权是在内忧外患的威逼之下建立的,一开始,它就面临着两大敌对势力,一个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另一个是崛起辽东的大清。如何对待这两大敌对势力,当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若同时对付两个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对付一个,似乎也力不从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弘光政权采取了什么对策?其效果又如何?
当初大明尚是全国政权时,已经连连被清军打败,之后又被李自成所灭亡,如今半壁江山,岂能强过那个时候。那么,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拉一个,打一个,弘光政权的确也是作了这一选择。问题是,拉谁、打谁?
弘光政权的行动做了这样的回答:倚靠清朝,消灭农民军。这个小朝廷对李自成怀着刻骨仇恨,势不两立,反而对清朝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还把吴三桂视为大明忠臣,欲在清军消灭大顺之后,通过吴三桂与清军谈判,用大量的物质岁币酬报清军,使之退出山海关。
这一方针可以概括为“款清灭寇”,弘光朝廷持此论者大有人在,而为首的强有力人物正是奸臣马士英。他入朝辅政,提出此设想,并在奏疏中详加论述。他说:
“欲成恢复之奇功,须联天下之大势。臣以愚劣,剿贼不效,猥蒙皇上简任中枢,臣虽治兵无才,而不敢不尽其忠。夫今天下之事已去其半,然以全治半,则可保;若狃半而遗其全,则余无几矣。今之计者曰‘守江、守淮’,此其微者,须以天下之全局熟筹之。然有其局,而无所因焉、非其人焉,则亦无可图之者。”
展开全文
马士英认为,应该对吴三桂进行赏赐鼓励,接济他的军饷,以他作为和清军接触的桥梁,使清军和农民军两虎相斗;江北诸将,可以收复山东,徐州、安庆之师可以收复楚、豫,以相应左良玉;左良玉如收复荆襄,便可与江北指顾相联;赵光远部经略陕西,让其召集边兵,收复汉中。
上面这一洋洋洒洒之大论,可以说是弘光朝廷收复失地的全部计划,也是其实权人物马士英对“天下全局”权衡利弊的结果。马士英提出四个步骤的设想:
一,因吴三桂以款清,使为两虎之斗,清朝和大顺交战,坐享渔翁之利;
二,江北明军收复山东、湖广、河南,与吴三桂和左良玉的军队练成一片;
三,以驻武昌的左良玉进攻陕西,或至少堵截大顺军的东下;
四,重用赵光远等寨四川的明将,收复四川,经略陕西。
尽管马士英宣称有收复失地实现明朝中兴的愿望,但他这个精心策划的方针的基点放在倚靠清军打败大顺军,而后通过谈判使清军退出关内的幻想上。但令人遗憾的是,清军从范文程建议入关之日起,不仅抱着取代明朝达到统治中国的既定目标,而且根本没把弘光政权视为对手,“款清灭寇”,不过是弘光政权君臣的一厢情愿而已。
弘光政权成立之初,不仅是马士英,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赞成“款清灭寇”方针的。连史可法也提出同样的主张,这与他不了解吴三桂降清的真相有很大的关系。
弘光朝廷为此还制定了详细的和谈方案,并选定了陈洪范为谈判代表。大学士高弘图列出了谈判的具体条款,以供弘光帝选择裁定,大致内容如下:
一,天寿山(今北京昌平)特立园寝,改葬崇祯帝。
二,割山海关外之地给清朝。
三,对清朝的称号,可照蒙古例别立封号,还可以承认既定事实,仿照南北朝的先例,或称金国王亦未尝不可。
四,以每年十万两为岁币数目,数目如过多,应请示而定。
五,与清朝盟誓。
以上五条中,最关键的是与清朝划山海关为界这一条,从中可以看出弘光政权的谈判条件,完全是狂妄自大而又不切实际的产物。至甲申年六月底,清朝不仅在京畿地区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而且还占领了山东、河南、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弘光政权想用区区十万两之数想让清军退出山海关,无疑是痴人说梦,最终也必然碰的头破血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