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赏析】妇好珍宝币上铸,会须一饮三百杯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名列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榜首,200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中考古发现的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
展开全文
妇好墓葬中发掘出近两千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468件。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就是以“妇好”为设计主题,包括司母辛方鼎、妇好鸮尊、妇好偶方彝、司母辛觥和妇好方斝等。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
此次发行的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背面图案选取的5件国宝文物之一就出自妇好墓,它就是象牙杯。
妇好墓中除了琳琅满目的青铜器、玉器之外,三件象牙杯也是非常珍贵的国宝文物。在此之前,在安阳殷墟的一些商代墓葬,特别是大中型陵墓中,都发现过用象牙制作的容器,但是这种容器的保存状态都不好,大都被压成碎片,或一层层剥裂,几乎没有一件能够复原。直到考古工作者发掘妇好墓时,在一个长方形木匣内发现大量象牙碎块,经过专业人员精心的清理、加固和拼接,竟复原出三件完整的象牙杯,其中两件形状相同,杯身仿觚造型,鋬作夔形,通体雕刻饕餮纹等纹饰,并镶嵌绿松石;另一件象牙杯的鋬作虎形,周身雕刻饕餮、鸟纹等,但不镶嵌绿松石。
要将近30厘米高的嵌绿松石象牙杯“搬”上直径33毫米的银质纪念币上并非易事。该币采用了正侧俯视视角,力求使观赏者的视觉感官与欣赏博物馆中的象牙杯实物时基本吻合。
币面上的象牙杯杯身纹饰,以及绿松石的光泽效果,在多层次喷砂、光变鳞彩、局部镀金和彩喷工艺的综合运用下,得以在近观和变换角度时完美复现。
细观杯身,你会发现象牙杯上的绿松石条带由上而下分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饕餮纹在商代青铜器中大量出现,用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
在它身上,你可以看到牛、羊、马、兔、虎、犀、象、蛇、龙、鸟等数十种动物的元素,是以尽管杯身第一、二、四段都是饰以饕餮纹,但却形态各异。尤其是第四段的饕餮纹,目字形眼,大鼻翘目,口均向下,镶绿松石,给人一种又萌又凶的反差感。它被放大置于币面背景处,使得币面图案整体呈“十”字形构图,更凸显象牙杯的立体感。而绿松石与象牙的搭配也因此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后人不得不为象牙杯超越时空的美所折服。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夏商周时期,绿松石器象征着威严与权力,并且考古发现的重要商代遗址所在的区域,就是当年绿松石的主要产区,所以不止在象牙杯上,在商代甲骨、玉器和青铜器上,都能找到绿松石的身影。而这嵌绿松石象牙杯是王室专用饮酒器,难以想象,这样大的酒杯得装多少酒呢?
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拍摄于中国考古博物馆)
象牙杯的主人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她就被提及200多次。在对巴方作战中,妇好断了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这是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国力强盛,王权稳固,军事力量强大,农业、商业、手工业,尤其是青铜冶炼技术迅速发展,是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艺术等成就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借由“国家宝藏”系列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我们可以将它捧在手上,细细赏鉴,领略蕴涵其中的历史符号、先民智慧和艺术精粹。
内容来源:中国金币网
纪念币赏析 | 湘北
销售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