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蓄势,深圳半导体设备“国家队”率先破局|深圳观察
“芯世界,新选择,新凯来”,深圳新凯来工业机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凯来)首次亮相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SEMICON China 2025),以6大类31款产品半导体设备强势出圈。这个半导体设备的“国家队”,被寄予攻克五纳米光刻机的厚望,甚至被视作半导体装备界的DeepSeek。
新凯来展台|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 01 ——
31款半导体设备:点亮国产替代新征程
3月26日-27日,新凯来在展会现场,通过照片和模型的方式,发布6大类31款半导体设备,其中,18款半导体工艺装备,涵盖刻蚀、薄膜、扩散装备;13款量检测装备,涵盖光学检测、光学量测、PX量测、功率检测等,均以中国名山命名,不畏险阻,自主创新的国产替代决心,不言而喻。
外延沉积设备 EPI(峨眉山)、原子层沉积设备 ALD(阿里山)、物理气相沉积设备 PVD(普陀山)、刻蚀设备 ETCH(武夷山)和薄膜沉积设备 CVD(长白山)五大核心设备,当天刷屏半导体界,爆火出圈。
3月27日、28日,多支“新凯来概念股”带动光刻机和半导体板块应声上涨。
开发者社区CSDN一位8年+华为技术经验的博主“代码世界的浪客”指出,新凯来的 “普陀山” PVD 设备金属镀膜精度达微米级,现已进入中芯国际验证阶段,打破了国外设备在 PVD 工艺上的技术垄断,为国内晶圆厂提供了性能卓越的国产替代选择,推动了中国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升级。
在被严重卡脖子的刻蚀环节,他认为新凯来武夷山系列涵盖的三款产品,针对不同的刻蚀工艺需求进行了优化设计,为中国半导体刻蚀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该博主预判,新凯来将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加完善、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生态。“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新凯来的崛起承载着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希望。”
——02——
展开全文
深圳 “国家队”:四年蓄势,一朝破局
尽管一夜爆火,但对很多人来说,新凯来仍略显陌生。
就连新凯来的官方公众号,也是2025年3月11日才正式注册,3月17日发布第一条推文便是产品发布的时间表。
产品发布时间表|新凯来公众号
公开资料显示,新凯来2022年6月成立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
其母公司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是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成员(以下简称:深重投),背靠深圳市国资委,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队”。
深重投布局的重大产业项目,官网只显示了3个: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项目、以及联合中芯国际打造的中芯深圳高端芯片制造项目,半导体的地位可见一斑。以源头创新为依托,亦是重投模式三大特点之一。
三层股权穿透后,除了深重投,新凯来背后还有整个“龙岗系”——龙岗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龙岗区产业投资服务集团、龙岗区投资控股集团,以及龙岗区金融投资控股。
作为三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龙岗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正在冲刺千亿集群目标,已经形成坂田、宝龙、龙城、平湖街道四大重点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华为、海思、华大北斗、芯天下、深爱半导体、方正微电子、矽电半导体设备以及未来的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南方科技大学半导体学院(建设中)共同在龙岗构建了产、学、研、用、投、服全产业体系。
深圳,这座中国硬件第一城,不仅亲自下场助力产业打破“卡脖子”困局,多年来,更从核心技术攻关、产业生态建设、资本、人才、空间等要素保障等多个维度,致力于保育优渥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
2021年,根据科技部统一部署,深圳承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建设任务。次年,设立深圳平湖实验室作为建设和运营主体,并创立新凯来技术。
2022年,深圳提出“20+8”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配置20亿元专项基金,提出研发端“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首台(套)政策+市政府引导基金扶持+后奖补”的深圳模式。
2024年,深圳市工信局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企业突破制造装备突破“卡脖子”的尖端技术。同年,深圳综合平台宣布建成,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第三代及第四代半导体创新、中试及共享的平台,当年承接的任务,收获了阶段性成果。
今年,《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出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均为重点投资方向。
过去四年,是新凯来蓄势待发的四年,更深圳半导体全产业链携手破局的四年。
新凯来量检测装备产品线总裁郦舟剑受访时曾表示,“新凯来量检测装备在核心零部件上均实现了国产化,每一个突破,在2021年之前曾被视作难以逾越的高山。”
此次新凯来宣布,其设备100%自主可控,核心零部件全都为自主研发或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取得。虽未官宣设备可支持制程节点,但目前公开资料显示,部分设备可支持7nm以下先进制程,并已通过产线验证。
7nm也被业内视为技术的分水岭。攻克7nm,意味着已经能够满足全球90%以上的芯片需求。堵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前方的那堵墙,终于被深圳企业砸出一个缺口,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也朝着更先进、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方向,再进一步。
撰文:卢韵如
【作者】 卢韵如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评论